西医:病毒性胃肠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小肠炎症的总称。主要表现有发热、恶心、呕吐、腹泻、排水样便或稀便。
病因
西医病因:在感染性腹泻中,8O%的患者是由病毒所引起的,其中约有50%以上为轮状病毒所致,其他为诺瓦克(Norwalk)类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冠状病毒、萼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
易发人群
人群: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尤以6个月到1岁为多见。
症状
体征:潜伏期为1-3d起病急,部分病人有呼吸道前庭症状或突起恶心、呕吐、腹泻。呕吐可为首发症状,次数多,可持续数日,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继之为水样,腹泻每日达10-20次,大便为水样,无血及粘液。成人及年长儿诉腹痛,发热不高,一般38℃左右,病情重者可达39℃以上,病程为1周左右,个别可长达2-3周,吐泻后易发生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一般为轻症,如及时治疗可迅速恢复,也有致命的重症,死于重度脱水、休克。
病理
发病机理与病理: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使上皮细胞脱落,代之以缺乏消化酶的鳞形或方形上皮细胞。因此正常肠粘膜上存在的绒毛酶如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均减少,导致吸收功能障碍。由于乳糖及其它双糖不能被消化吸收而滞留在肠内,造成肠粘膜与肠腔渗透压的改变,使液体进入肠腔而造成渗透性腹泻。
病变部位主要位于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皮细胞可变为方形或不整形,但多数肠粘膜细胞尚正常。肠绒毛上皮细胞内空泡变性,内质网中有多量轮状病毒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