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1.肺、心功能代偿期(缓解期)
(1)肺部原发病表现咳嗽、咳痰、气喘、咯血、心悸、乏力等。肺部有干湿罗音,哮鸣音,轻度紫绀及杵状指。
(2)肺气肿桶状胸,心尖搏动弱。两肺语颤减低,叩诊呈过清音,肺下界下移,心脏及肝脏浊音界缩小,心音低而远,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
(3)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分裂,并可出现收缩期杂音。
(4)右心室肥大表现三尖瓣区闻及收缩期杂音,剑突下有明显心脏搏动。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急性发作期)
(1)呼吸衰竭低氧血症:气短、胸闷、心悸、乏力、头痛、紫绀及心率增快等。严重时出现脑功能紊乱,烦躁不安、谵妄、抽搐或昏迷。高碳酸血症:皮肤温湿多汗,浅表静脉扩张,洪脉,眼球结膜充血水肿,瞳孔缩小,甚至眼球突出,两手扑翼样震颤,头昏、头痛、嗜睡及昏迷。有的病人可有精神错乱、幻觉等神经精神症状。
(2)心力衰竭心悸、气喘、食欲不振、上腹胀痛、恶心、呕吐、尿少等。紫绀、颈静脉怒张、肝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腹水征阳性,下肢水肿。胸骨左下缘及剑突下可闻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和舒张期奔马律。亦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
(3)重症患者出现尿毒症、消化道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性脑病等。
1.病因引发本病的主要原因,是肺部的慢性阻塞性病变:如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且反复发作;或胸廓病变:如脊椎畸形、胸膜纤维化等;或有肺血管病:如各种原因所致的肺动脉高压等。
2.发病机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其发病机制大体上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
(1)肺血管床减少,血流阻力增加。
(2)通气功能障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3)肺内血管血流分流。
(4)心脏负荷增加,心肌功能受到抑制。
一、肺性脑病
是由于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症状的一种综合征。但必须除外脑动脉硬化、严重电解质紊乱、单纯性碱中毒、感染中毒性脑病等。是肺心病死亡的首要原因,应积极防治。
二、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肺心病出现呼吸衰竭时,由于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当机体发挥最大限度代偿能力仍不能保持体内平衡时,可发生各种不同类型的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使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病情更加恶化。对治疗及预后皆有重要意义,应进行监测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三、心律失常
多表现为房性早搏及阵发性室上性心过速,其中以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最具特征性。也可有心房扑动及心房颤动。少数病例由于急性严重心肌缺氧,可出现心室颤动以至心跳骤停。应注意与洋地黄中毒等引起的心律失常鉴别。
四、休克
肺心病休克并不多见,一旦发生,预后不良。发生原因有:
①感染中毒性休克;
②失血性休克,多由上消化道出血引起;
③心原性休克,严重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所致。
五、消化道出血。
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病理变化慢性支气管炎时,因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黏液腺增生肥大及管腔内黏液和炎性渗出,造成细支气管的不完全阻塞,形成活瓣作用。因此,吸气时支气管管腔扩大,空气尚能进入肺泡,但呼气时管腔缩小,气体则不易排出,而积滞于肺泡内。久而久之,肺泡壁弹性减退,导致残气增加、肺泡膨胀,进而肺泡壁破裂,融合为肺大疱,形成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在此基础上,再发生肺动脉高压以及心脏的病变。
(1)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①肺细小动脉痉挛,是引起肺动脉高压的最主要因素;
②长期反复发作的支气管炎等可累及邻近肺动脉或支气管动脉分支,引起动脉壁炎症,从而发生肺细小动脉痉挛,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纤维化,甚至完全闭塞;
③血容量增多,可以加重肺动脉高压。
(2)心脏病变和心功能不全:肺循环增加,右心便发挥其代功能,以克服肺动脉压升高的阻力而发生肥厚。随着病情的进展,肺动脉高压超过右心的负荷,右心室失代偿,右心排血量下降,右心室收缩终期残余血量增加、舒张末压升高,促使右心室扩大和右心衰竭。
(3)其他重要器官的损害:
①脑组织pH值下降,脑血管扩张、充血和渗出,脑细胞内、外水肿。软脑膜充血水肿,脑实质内小血管周围淋巴间隙显著增宽;后期可见脑回变窄、脑沟增宽等脑萎缩表现;
②肝小叶中心坏死,肝、肾实质细胞萎缩、间质水肿和结缔组织增生;
③肾上腺皮质萎缩;
④胃、十二指肠黏膜糜烂、广泛渗血,发生溃疡伴出血。
Copyright@2011-2015 药房网(北京京卫元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证:京C2016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