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病因:
1.过敏因素(外源性哮喘):有过敏性体质的患者在吸入过敏性抗原微粒或发生感染时,均可引起发病。致敏原主要是吸入花粉、屋尘、螨、动物毛屑、工业粉尘、真菌孢子;进食鱼、蟹、虾,或接触工业染料等,亦可导致过敏。免疫学的研究表明吸入的过敏抗原,可产生多量的特异性抗体IgE(免疫球蛋白E),附着在支气管粘膜的肥大细胞及血液嗜碱粒细胞上。若患者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抗原即与附着在肥大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发生过敏反应,释放出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组织胺,5-羟色胺、慢反应素、缓激肽等),使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平滑肌痉挛与腺体分泌增加,细支气管管腔狭窄,肺通气不畅而发困难,导致哮喘发作。
2.感染因素(内源性哮喘):由病毒或细菌,尤其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逐渐形成和激发哮喘极为常见。致敏原来自体内,为细菌或病毒的代谢产物,故与鼻、咽、扁桃体、肺或其他感染病灶未及时清除有密切关系。但目前由感染而激发或形成哮喘的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本病除接触过敏原,呼吸道感染等诱发因素外,每常与气候骤变寒冷以及精神因素有关。经神因素的性质和作用途径是复杂的,可能是大脑皮质作用于丘脑,使丘脑功能改变而导致迷走神经的过度兴奋,分泌乙酰胆碱,从而增加了支气管平滑肌的张力。
3.遗传因素:哮喘患者常有家族性和遗传性。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1984年曾对200例哮喘患儿做过抽样调查,约50%有家族史。 中医病因:本病的主要病因是痰饮内伏,平时可不发病,遇某种因素致使痰饮搏击于气道而发病。致病因素比较复杂,凡外感风寒暑热,未能及时表散,邪阻于肺,气不布津,聚液成痰。饮食酸咸肥甘,生冷腥腻而致脾失健运,内酿痰湿,上干于肺,壅阻肺气。素禀体弱,或病后体虚,如幼年麻疹、百日咳及反复感冒,咳嗽日久,阳虚阴盛,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阴虚阳盛,热蒸液聚,痰热胶固。由此可以看出,导致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为痰,所谓“哮喘专主于痰”,外感、饮食、病后失调,情志内伤,疲劳等均是诱发因素。
中医病机:
1.外邪侵袭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内阻于肺,寒邪郁闭皮毛,肺气失肃降;或因风热中,肺热壅盛,清肃失职或肺有蕴热,又为寒邪所束,热不得泄,皆能导致肺气上逆而发生哮喘。
2.痰浊阻肺饮食失节,伤及肺气,导致上焦津液不布,凝聚寒饮,内伏于肺,或恣食肥甘太过,嗜酒伤中,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或病后阴伤,素体阳盛,寒痰内郁化热,热蒸痰聚,致痰热胶固,内郁于肺,遇劳欲、情志的触动,即可发病。
3.肺肾亏虚因肺为气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久病咳伤,或他脏病气上犯,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气胀满,呼吸不利而致短气喘促。肾为气之根。与肺同司气体之出纳,故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元,阴阳不相接续,亦可气逆于肺而发为哮喘。
症状:支气管哮喘的典型发作前有先兆症状,如打喷嚏、咳嗽、胸闷等。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支气管弥漫性痉挛。表现以呼气性气急,患者被迫采取坐位,两手前撑,两肩耸起,额部冷汗,痛苦异常。严重时出现紫绀。发作停止前咯出较多稀薄痰液。呼吸道逐渐通畅,哮喘停止,恢复到发病前状态。
哮喘发作严重,持续24小时以上者,称为“哮喘持续状态”,患者呼吸困难加重,发绀、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因严重的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导致呼吸衰竭。体征:哮喘缓解期或非典型的哮喘,无明显体征。发作严重者,胸廓肋间隙饱满,颈静脉怒张。吸气时,各呼吸辅助肌都显著突出。甚至唇、指(趾)紫绀、出汗。叩诊并发肺气肿时胸部过度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膈移动受限。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呼气延长;呼吸道感染时常常哮鸣音和湿罗音同时存在。
本病按起病与临床表现,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
1.感染型哮喘又称内因性哮喘诱发因素多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或肺部感染。多在中年发病,常发病于冬季及气候多变时,多咳黄脓痰,哮喘持续状态较多见。
2.过敏型哮喘又称外因性哮喘发病与吸入某些外界过敏性抗原有密切关系,多有明显季节性。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连续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和咳嗽等过敏性表现。常见幼年及青年阶段,发病多咳白粘痰,喘息持续状态较少见。
3.混合型哮喘病人由于体质的衰退或过敏性的进一步提高,兼有上述两型的特点故称混合型。此类病人的病史多较长,哮喘常终年发作无明显的缓解期,所以临床特点较为复杂。
Copyright@2011-2015 药房网(北京京卫元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证:京C2016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