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病因:
1、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AchR)的改变:正常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①运动神经终板末端内合成乙酰胆碱(Ach),并贮存于突触小泡中;
②当神经兴奋传达到末梢时,引起数百个突触小泡的Ach同时进入突触间隙,弥散到突触后膜;
③两个分子Ach与突触后膜上一个张口的Ach受体结合,AchR通道开放,钠离子快速内流,引起肌纤维终板区的去极化,膜电位产生,数百个小终板电位叠加形成终板电位和动作电位即完成肌肉收缩。上述传递过程中任何部位障碍即可引起肌无力。MG的电生理改变是小终板电位振幅降低,低频极限重复电刺激时出现逐步衰减现象,终板电位的振幅与每个分子释放的Ach量多少,突触后膜上的AchR密度和敏感性有关。经研究发现MG病人的突触囊泡内所含Ach量、及每次神经冲动引起的Ach释放量等均正常。所以,终板电位振幅减弱是因突触后膜上AchR密度降低所致;病理观察已证实MG病人突触后膜AchR数目减少。
2、自身免疫说早在1960年,Simpson等总结大量临床资料的基础上,发现本病与其它自身免疫病伴存者发病机会较高,首次提出MG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后又在MG病人血清中测到AchR抗体(AchR一Ab),并将此抗体注入实验性动物中产生了实验性MG动物模型。
3.遗传说MG的发病与遗传因素目前正受到人们的重视,MG有一定的家族再发性。早在1898年Oppenheim首先报告家族性MG以来,又有许多家族性MG病例报告,说明遗传因素在MG的发病机理中有一定的作用,MG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但至今尚未发现该病肯定的遗传方式。
4.内分泌说临床观察发现MG病人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一定关系,女性病人常在月经期加重,闭经和妊娠时症状减轻,分娩或产后则症状又加重;经研究认为女性激素卵泡素能促进Ach的合成,孕二酮类女性激素对某些MG病人有效;在MG病人中约有2.1%~18%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血清中胆碱酯酶显著增高,肌无力症状加重。
综上所述,MG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自身免疫反应在发病中起主要作用,除抗AchR抗体外,可能尚有其它非直接作用于AchR的抗体参与致病,如遗传及内分泌等因素可能是参与致病的重要因素,这些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中医病因:
1.外因外感六淫之邪致脏腑功能失衡,气血亏损致病。
2.内因七情所伤,情志不舒,累及脏腑,如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之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不内外因摄生不慎,饮食不节,肥甘厚味,损及脾胃,致脾胃虚弱;劳倦过度,脏腑功能失调,耗气伤津。
4.先天因素禀赋不足,素体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
中医病机:
1、脾胃虚弱脾为后天之本,津液气血生化之源。如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脾胃致虚,或劳倦过度损及脾胃,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津液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则气血两虚,肌肉筋脉失养,故肌肉无力、睑垂或四肢乏力,或呼吸困难等。
2、脾肾阳虚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脾为后天之源,运化水谷之精微;先天禀赋不足,肾阳虚亏,不能温煦脾阳,脾虚不能运化水谷之精微,濡润肌肉筋脉,故四肢肌肉痿软无力。
3.肝肾阴虚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精血充盛,则筋骨坚强、活动正常。久病体虚,伤及肝肾,则阴精亏损:又因阴虚内热,更灼液伤津,精血亏损不能灌溉荣养筋肉则致痿软无力。
4.气血两虚血为阴液,具有滋润、荣养功效;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人体津液的运动无不与气的推动有密切关系,气虚不能推动血脉,气血不足,不能荣养肌肉筋脉,则致痿。
体征:
(一)症状:
MG常呈慢性发病或亚急性发病,从某一肌群扩散到其它肌群,表现为受累骨骼肌极易疲劳,如眼肌受累则眼睑下垂;咽喉肌受累则讲话无力、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咀嚼无力;颈部肌肉无力则抬不起头;四肢肌肉受累表现四肢肌无力,如上肢抬举无力,下肢上楼困难或易跌跤;肋间肌受累则呼吸困难,讲话声音小无力。以上症状在下午或晚上及活动后加重,晨起或经休息或应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后症状减轻或消失。MG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最小者数日,最大者70多岁。经统计国内1458例MG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一是10岁以下,占41.2%,另一是20~30岁,占20.5%。40岁以前女性发病多于男性,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并伴有胸腺瘤者多。
(二)体征:
MG病人约有70%~90%病人表现眼睑下垂,可为一侧或双侧,或左右交替出现。眼睑运动受限,或有复视、斜视;面肌受累则表现苦笑脸,眼睑闭合不严,吹口哨困难,鼓腮不能;咽喉肌受累可见悬壅垂偏、软腭弓下垂;
临床分类:对重症肌无力的分类多依据Osserman氏分类法。
1.成年肌无力分为五型:Ⅰ型为单纯眼肌型,为单纯眼外肌受累,无其它肌群受累的临床和电生理改变,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好,预后佳。Ⅱ型为全身肌无力型,ⅡA型为轻度全身型,此型四肢肌群轻度受累,常伴有眼外肌受累,不伴有延髓肌麻痹者生活自理,对药物治疗反应及预后一般。ⅡB型为中度全身型,此型四肢肌群中度受累,常伴有眼外肌受累,一般有咀嚼、吞咽、构音困难等延髓肌麻痹者。生活自理有困难,对药物治疗反应一般。Ⅲ型为急性进展型,病情进展较快,多数于起病数周或数月内出现球麻痹,常伴有眼外肌受累生活不能自理,多于半年内出现呼吸肌麻痹,对药物治疗反应差,预后不好。Ⅳ型为晚发型全身肌无力型,是由上述Ⅰ、ⅡA、ⅡB发展而来,对药物治疗反应差,预后不好。Ⅴ型为肌萎缩型,此型病人于起病后半年内即出现肌萎缩。
2.儿童肌无力
(1)新生儿肌无力:在出生后的第1天即出现肌无力,表现为吸吮困难、哭声低沉。
(2)先天性肌无力:指出生或生后短期内出现婴儿肌无力,并持续存在眼外肌麻痹。
(3)少年型重症肌无力系指14~18岁起病的MG,单纯眼睑下垂或斜视、复视等多见,吞咽困难或全身肌无力较儿童肌无力多见,亦有仅表现为脊髓肌无力。
MG危象、MG病人呼吸困难、吞咽困难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生命时,称为肌无力危象。发病率约占MG总数的9.8%~26.7%。临床根据肌无力危象发生的原因,有三种情况:
①肌无力性危象:由于疾病发展或抗胆碱酯酶药物不足所引起,临床表现吞咽、咳嗽不能,呼吸窘迫、困难乃至停止的严重状况。体检可见瞳孔扩大、周身汗出、腹胀,注射新斯的明后症状好转。
②胆碱能危象:由抗胆碱酯酶药过量引起,除肌无力共同特点外,病人瞳孔缩小,肌肉跳动,肠鸣音亢进,静注腾喜龙后症状加重。
③反拗性危象:由感染、中毒、电解质紊乱等引起,应用抗胆碱酯酶类药物变化不明显。 临床还以受累肌群范围进行分类:单纯性眼肌型、延髓肌型、脊髓肌型、全身肌型、肌萎缩型。临床不管任何种类型MG,一般将临床经过划分为三个期:
①波动期:发病后在5年之内,特别是最初1~2年内,病情有较大的波动,且易发生肌无力危象,病死率高。
②稳定期:病程在10年以内。
③慢性期:病程在10年以上,后两期病人病情稳定,极少发生危象,预后较好。
Copyright@2011-2015 药房网(北京京卫元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证:京C2016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