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医疗保健 > 保健
慢性病患者服药期间别饮酒 药罐子应“滴酒不沾”
  • 2013-03-22 13:03:20
  • 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 标签:慢性病,饮酒,药罐子,滴酒不沾
导语:高血压患者服药期间饮酒超过一定的量,可能会引起突发性低血压,出现头晕甚至昏倒等症状。

    随着冬季的来临,天气越来越冷。亲友聚餐时以酒助兴,或在家饭后喝上一小杯酒行血驱寒,是让很多中老年人在冬季感到特别惬意的事情。对于一些因患有各种慢性疾病,不得不长期服药的老人来说,美酒和药物能否在体内相遇是一个关乎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

                    

  何老伯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每天按医嘱服药成了家常便饭,到了寒湿的冬天,还会经常出现关节疼痛,需要服用解热镇痛消炎药。何老伯特别怕冷,每到寒冷的冬季,喜欢美美地喝点酒暖胃祛寒。平时喜欢看医学科普知识的他有些常识,知道喝酒的同时不能服药,否则会影响药效和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报纸上经常报道一些爱酗酒的外国明星酒精混药后发生死亡的事件,所以千万不能以酒送药。但何老伯同时认为,如果服药和饮酒能打个时间差,就可避免它们在体内相遇的时间,那么,像他们这种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来说,也就可以解决服药和喝酒的矛盾了。

  何老伯的想法比较有代表性,他们往往认为,只要错开服药和喝酒的时间,譬如说,上午服用降压药,晚饭时喝酒,药效已经过去了,对身体健康就不会有影响。事实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慢性病患者服药期间饮酒最好打消打时间差的念头,因为不少中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目前医学上未能治愈,需要每天服药控制病情的进展,为了方便患者服用和尽量减少他们服药的遗忘率,药物经常做成缓释剂型,或即使不是缓释剂,药物的半衰期也比较长。缓释剂这种剂型,患者可能一天只需服用1~2次药物,但药物却能按时溶解释放药效,血药浓度不会像普通药物那样在服药后短时间内达到峰值,然后急剧下降,而是24小时都能保持较为稳定的血药浓度。因此,不管你什么时候喝酒,血药浓度都在那里,不增不减,关键只在于你喝还是不喝,以及喝多少的问题。

  当酒精遇上细菌感染性疾病最常用的一类抗生素,如头狍哌酮等,还可出现恶心呕吐、面色潮红、头痛、出汗、呼吸困难、低血压及心动过速等被称之为双硫样反应的症状。据统计,饮酒可与过百种药物发生相互影响而出现不良反应。慢性病患者在服药期间尽量不饮酒是一个基本原则,服药饮酒伤身与酒精的摄入量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老病号即使兴之所致,最多也只能浅尝即止,敞怀畅饮是绝对禁止的。

  失眠、抑郁症也经常困扰老年人,镇静催眠药物、抗抑郁药物虽然多数不是缓释剂型,但均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服药后饮酒可使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较深的抑制,轻者致人昏睡,重者引起昏迷,甚至可致中枢神经麻痹而死亡,前段时间美国著名歌手惠妮·休斯顿正是因为精神药物和酒精混服,才导致突然暴亡的悲剧发生。

  以高血压病为例,降血压药主要通过扩张血管起作用,而酒精也可扩张血管作用而增强药物的降压作用,因此,高血压患者服药期间饮酒超过一定的量,可能会引起突发性低血压,出现头晕甚至昏倒等症状。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降糖药也可与酒精发生协同作用,增加患者低血糖反应的风险。关节炎是另一种中老年人比较常见的慢性病,患者需要服用解热镇痛消炎药,但众所周知,这种药物对胃肠道有损害作用,而酒精可使血清胃泌素大量分泌,二者联合会致破坏胃黏膜屏障,损伤黏膜下血管,有引起胃出血的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