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来自澳大利亚的消息被各大论坛频频转发,这则报道援引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心理学院科学家的研究表示:掌掴或侮辱孩子可能增加他们患癌症和心脏病的风险。但有一点心理学界是公认的,就是家长粗暴的教育方式(包括打骂在内),将致使孩子长大后罹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大幅增加。在中国,家长打孩子仿佛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南京一则有140位妈妈参与讨论的帖子显示,111位家长明确表示:打过或者支持适当打打孩子,占比将近八成。南京一位亲子教育专家表示,打骂教育即使没导致孩子患癌症,也致使其长大后罹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粗暴教育会增加孩子心理疾病风险
在他日常的咨询中,有很多家长都表示,自己曾经打过孩子。事实上,很多家长估计自身都没注意,现在他们对待孩子的那一套跟当年其父母教育他的那一套非常像。这是源于人的行为模式基本在6岁以前就开始形成,而在那段时期孩子主要模仿的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而在上一辈父母中,所信奉的教育哲学还是比较简单的,并不认为打骂有什么不好,正所谓“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俗语。
引导他看到积极的一面
孩子因为愿望没有达成而吵闹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平淡无聊的事情变得有趣。比如,孩子想到操场玩时,突然下雨了。这时你可以告诉他:“这是一场很棒的雨哦,现在我们终于有机会在屋子里野餐了。”这会激起孩子的兴趣,进而变得兴奋起来。
儿时常遭殴打患癌风险增加
研究人员对沙特40岁到60岁的癌症和心脏病患者调查显示:‘频繁殴打(每月一次以上)和侮辱与心脏病、癌症以及哮喘危险大幅增加有关。’在沙特,殴打和侮辱孩子是常见的教育方式。与健康人群相比较,那些儿时遭殴打的人患癌症的风险增加70%以上,患心脏病风险增加30%。研究人员推测,患病危险增加是因为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造成压力所致。
家长打过孩子或支持打孩子
事实上,不仅是在沙特,即使在当下中国,打孩子等粗暴的教育方式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在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中,就有“不打不成器”一说,而在年轻一代的父母中,即使受到了新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但在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中,“打”也是作为一种常见的惩罚手段。在140位妈妈中,有111位妈妈表示,“打过孩子”或者支持“可以适当打打”。“我也打过,但基本都是实在不听话的时候很气愤,但原则是不打头不打脸。”“ddclock”妈妈坦承。“market”妈妈则表示:“小的时候不舍得打。现在大了,因为动作慢慢的没有改观,会打!”
巧妙利用逆反心理
如果你说东,孩子就说西;你说西,孩子就说东。这时候,不如反其道而行。正话反说的方法,是利用了孩子渴望独立的心理特点,使双方都得到各自想要的东西。但这种方法一定要采用有趣的方式,而且不要过度使用,否则,孩子也会识破的。当我希望儿子能动作迅速一些时,会假装很赶时间,我拿不准,你能不能在我出发之前收拾好哦。”然后,他就会冲到衣橱前,拿出自己的鞋子和夹克,迅速穿好衣服。
儿子做错事不敢告诉家长
王女士表示,她并不认为做错事的孩子不应该教育,只是觉得简单的、很是粗暴的一顿暴揍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倒会给孩子带来额外的伤害。每次去超市,睿睿都喜欢把爸爸的车钥匙抢过来玩。发生和堂弟的那起事件之后,睿睿一次和爸爸妈妈去宜家,小男孩也抢了爸爸的车钥匙,但是爸爸趁睿睿不注意,又悄悄把车钥匙从孩子屁股兜里扒了出来。走到超市自动扶梯上时,小男孩发现车钥匙不见了。
睿睿有些着急,他不停的摸屁股兜,一边神情紧张的不时扭过头。妈妈就问孩子怎么了,睿睿回头躲过妈妈的眼神:“没什么”。但没隔多久,小男孩又开始摸他的屁股兜。王女士说孩子一直很阳光,以前做错了什么事,都会告诉家长,但这次睿睿一直瞒着,不敢告诉妈妈钥匙丢了。而之前,睿睿每个星期特别喜欢去爷爷奶奶家,但最近几次得知爸妈要把自己送到爷爷奶奶家后,小家伙不是很情愿的样子。一次小男孩甚至央求妈妈:“我们能不能不去爷爷奶奶家?”王女士认为,就是因为遭遇这顿“暴打”,加之被叔叔骂为“怪小孩”的经历,让睿睿产生了心理阴影,性情和行为也因之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