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的信息披露的盲区一定要彻底的清除,这样也是很大程度的消除了市民的担忧以及恐慌。
就感染源来说,目前官方和专家的主流说法是,接触活禽是高危因素。然而,从有关媒体进行的“H7N9禽流感病例”统计显示,截至4月15日60多名患者中,只有8人明确表明与家禽有接触机会,其余患者如何被感染原因不详。这些不幸中招的患者,发病前究竟去了哪里,接触过什么东西,病患中有没有相似的感染因素等等,有关这些问题的信息披露多是空白。于是,一个谜团也困扰着人们:不接触禽类是否存在感染H7N9的可能性?
至于病毒在人际间的传播,官方的表态是,上海一对夫妇先后染病,“尚不能确定系人传人”。但这个“不确定”背后的信息盲区是,如果不是人传人,密切接触者究竟是如何染病的?据媒体报道说北京患病的小女孩,虽然父母从事活禽宰杀,但她本人并没有直接接触禽肉,假如不是由其父母传染,女孩感染的途径可能是什么?
相较于十年前的非典,此次禽流感爆发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及时性都有了明显提高,循此逻辑推理,H7N9传播之所以存在上述信息盲区,主要缘于人类对新病毒的科学认知有限。比如,对于病毒究竟会不会人传人,专家们表示仍需“重视聚集性病例的研究,加强对病例共同暴露史的研究”,目前难以断言。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认为,新病毒存在未知区域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面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H7N9病毒传播途径存在认知空白,固然会增加公众的不安情绪,但如果为了避免引发公众恐慌而片面强调有利的安定因素,将更加不利于公共防疫。道理很简单,人人增加防范意识,要比盲目放松警惕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