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经常“装聋作哑”容易造成耳聋
- 2013-03-25 10:03:23
- 出处:39健康网
- 标签:老人,装聋作哑,容易,耳聋
导语:老年性耳聋在临床上一般定义为年龄大于60岁,排除了其他疾病引起的耳聋,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生的进行性听力减弱,重者可致全聋的一种老年性疾病。
随着年岁渐长,各种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味觉是在人体退化过程中较快的器官。事实上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亦体验到“人上了年纪后会逐渐头发花白、耳聋眼花、满脸皱纹、思维迟钝”。因此不少人很理所当然的认为上了年纪后耳朵听不到是很正常的现象。刚退休的李大叔现在最爱的做的事情就是打麻将,由于没了工作的寄托,现在每天就约上三五知己在“围城大战”。但好景不长,过了一年左右李大叔开始觉得耳朵不太好使,看电视经常要调很大声。刚开始时李大叔以为是人老了就会这样没有留意,但是到后来与家人说话也要大喊才能听得见,到医院检查才发现是患了老年性耳聋。
装聋作哑祸起老年性耳聋
李大叔这段时间很生气,因为朋友的误会,事情是这样的:朋友打李大叔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就直接到家来找,按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门铃也不见有人来开门,但明明就听到房间里传来电视的声音,导致朋友很生气就大骂了他一顿,说李大叔“装聋作哑”,这时李大叔才清楚原来老朋友来串门却吃了闭门羹。其实这都是老年性耳聋降惹的祸。
65岁以上老人每5人就有3人患老年性耳聋
人体器官犹如机器零件,也会老化、衰退。根据听力学研究,正常男性一般在60岁以后,而女性较男性晚些,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出现听力衰退的现象。老年性耳聋在临床上一般定义为年龄大于60岁,排除了其他疾病引起的耳聋(如由中耳炎、药物等原因引起的耳聋),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生的进行性听力减弱,重者可致全聋的一种老年性疾病。大多老年人往往察觉不到听力的减退,当听力损失发展到一定程度,自己才有察觉。像李大叔的情况在门诊中经常出现。甘忠医生称医院门诊中,老年人因听力下降就诊的,90%属于老年性耳聋。
老年人如何去辨别老年性耳聋
耳鸣:约60%老年耳聋患者会伴有蝉叫样耳鸣,开始时为间歇性,在夜深人静时出现,以后渐变为持续性,白天也可听见。耳鸣常始于30~40岁,其出现率随年龄而渐增,60~70岁时达到顶点,此后即迅速下降。
重振现象:“重振现象”就是“低音听不见,大声嫌人吵”的现象。当人们与患者低声对语时患者听不见,如对话者提高嗓门,患者又觉得是吵人。甘医生提醒,如果有感到小声听不清,大声很嘈的老人很有可能已经中了老年性耳聋的“魔爪”。对话者提高嗓门,患者又觉得是吵人。言语识别能力下降表现为患者常愿与熟悉声音的老朋友、老同事交谈而与陌生人对话时常所答非所问,在嘈杂声环境下常听不清楚。
听觉系统衰弱:老年性耳聋是由于听觉系统的功能衰退引起的,不会出现耳流脓、耳痛及鼓膜穿孔等症状,早期不会引起自身及家人的重视,所以很多老年性耳聋患者是听力下降较严重才到医院就诊。
高频听力下降:老年性耳聋最通常的表现是高频听力下降,首先是言语分辨率变差,早期对手机铃声、电话、门铃的听力感觉下降,因为这些声音频率都较高,所以最先表现在高频听力不敏感,其后中低频下降,对一般说话声听起来也比较困难,言语辨别率变差,而且不能听懂对方说话的意思。
语言理解力下降:语言分辨率与纯音听力不成比例,多数情况下纯音听力减退不及语言听力严重。年龄越大此种现象越明显,即在许多老年人尽管纯音听力下降不多,但仍不能理解讲话的内容。老人在与熟人相聚时谈笑风生,少有困难,但与陌生人交谈就会应答犹豫,答非所问。在嘈杂的环境中感到更为吃力,特别是在许多人参加的集体活动中交谈有障碍。
大部分老年人听力下降是一个渐进过程,时间长了才能被家人发现。65~75岁的老年人中,老年性耳聋的发病率可高达60%左右,我国现在老年性耳聋人数已超5000万人。据美国卫生中心统计,65岁以上的人口中,听力减退者占72%。80%的老人出现听力损伤后都没有加以干预,最终导致耳聋。中老年人需加强健康保健认识,减少和避免噪音接触,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避免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如重金属等,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高脂高糖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加强体育锻炼,进行适当的体力劳动。另外,家人应细心观察老人的听力行为的变化,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及早配戴助听器,提高听力及保留残余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