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育儿健康 > 产后
家长如何正确应对宝宝发烧?
  • 2013-03-26 15:03:09
  • 出处:99健康网
  • 标签:家长,正确,宝宝,发烧
导语:“发烧”并不是一种病,而是作为儿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

    严谨地来说,发烧并不是一种病,而是作为儿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依据体温高低来分的话,当腋下体温介于37℃-38℃时称为低热,当体温介于381℃-39℃时称为中度发热,当体温介于391℃-41℃称为高热,而体温超过41℃时则属于超高热

  宝宝发烧选择西医治疗or中医治疗

  婴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自身调节功能差,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当出现高热时若不及时治疗轻者会影响病情恢复,重者可产生高热惊厥甚至死亡。因此,宝宝发烧的危险来得比成人迅速和严重。所以,也就有了家长们的常见担忧--再不退烧会不会烧坏脑子啊?

  基于这样的担忧,想必很多家长都认为:宝宝发烧当然是第一时间选择西医了,因为在熬中药的过程里,宝宝吃下去的退烧西药已经发挥效果退烧了。

  对于高热或超高热的小儿来说当然第一要务是最快时间将体温降下来控制住,因为小儿发热以后病情的变化很迅速也很复杂,所以对退热的速度也有一定 的要求。这种情况应该选择西医,毕竟现在的西药在退热起效方面非常快,中医中药是做不到这么快的。但是对于低热来说,家长最好不要急于马上退烧,因为发热也是一种机体的保护反应,可刺激免疫功能,而且西药虽然退热起效快,但如果没有针对病因的治疗,往往是烧退之后几个小时会再度反跳,因此建议对于使用中药 能退烧的情况最好使用中药,中医治疗发烧不但对症而且还对病毒感染等病因,有利于宝宝缓慢退烧而不容易再反跳。

  发烧捂汗是危险行为还是有效治疗?

  对于感冒发烧,老人们常说:捂汗比吃药打针强。所谓的捂汗指的通过增加衣物促使身体变热继而出汗。其实,这种既低碳又朴素的应对方法的确是存在一定科学意义的。因为对于发烧来说,退烧是最迫切的一种治疗方向,一般来说,服用退烧药的最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将体温从高处退下来,而通过捂汗导致出汗继而散热退烧,这二者从某种程度上也是殊途同归

  尽管捂汗可以通过汗液蒸发从体表带走体内热量,但是对于小于三岁,而且素日里体质较弱的宝宝来说并不合适。

  对于小于3岁的小儿来说,他的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而且植物神经的调节功能比较差,加上中医认为小儿脏气轻灵、易于传变,因此不适宜采用捂汗。这与西医强调的担心捂汗导致体温急剧上升,最终可能引发高热惊厥一个原理。

  对于体质较好的,年龄大于3岁的儿童来说,在体温不超过39℃时,并且属于外感风寒表实症时,可以尝试捂汗。即使可以选择捂热,也并不是说 要将自己里三层外三层裹着,有的人捂汗后大汗淋漓,也有的人说自己试过闷热到接近窒息,这些方法都非常不靠谱的。正确的捂汗是适当的添加衣服,以达到体表发汗为准,并且要及时擦干汗液和多补充水分,切忌大汗淋漓。